铜鼓发布 发表于 2020-4-27 19:38:30

铜鼓故事(一):铜鼓石

位于铜鼓县城东郊有一巨石,因色如铜、形似鼓、击之有声,故名为“铜鼓石”,铜鼓县也因其而得名。远远看去,这块石头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铜鼓石相传是许旌阳追斩蛟龙,放出金鸡的地方。今天我们不讲传说,来说一说铜鼓石上的摩崖石刻,因为正是有了这些石刻,才让铜鼓石充满了灵气。   
铜鼓石位于铜鼓县城东郊1000米、定江河的北岸,露出地面的部高约15米。铜鼓石上石刻主要有5处。

“试剑”两字书于铜鼓石右侧,每个字大约有一米高。铜鼓石因此也称为“试剑石”,落款署名“武桥”,乃明朝邓子龙别号,笔力遒劲,虽历经数百年磨损风化,字迹仍清晰可见。

“潘周过化”凿于铜鼓石左侧,落款为“邓子龙书”,四字用正楷竖刻。这四个字的意思是“江西巡抚潘季驯和巡道周思敬二人,派邓子龙来此镇压李大銮农民起义之后,铜鼓地方才复归王化”,这也反映了当地起义农民与明代封建王朝的一次浴血搏斗。


《题铜鼓石》是一首七言诗:定江巨石当路旁,有人疑是南山虎;笑汉将军只没羽,乃不贯之何足数。又闻此石名铜鼓、上应列宿开帅府、英雄一剑破中坚、撑拄乾坤镇吴楚,落款"万历五年春邓子龙书"。这三处石刻均邓子龙所书。


邓子龙是江西丰城人,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明朝名将、杰出的抗倭将领。前期主要在福建、广东沿海抗倭。万历五年1587年邓子龙创建铜鼓营。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日本侵略朝鲜,邓子龙奉命援朝,于露梁海战中战死。


丰城邓家村邓子龙像
石刻“驻铜剿赤”是国民革命军十九师103团团长庄文枢在1934年所刻,庄文枢在铜鼓的一年时间,没取得像样的战果,这四个字,体现了他在铜鼓有剿无果,也体现了他缺乏自信与底气,与邓子龙所书“试剑”、“潘周过化”形成巨大反差。
“铜鼓石”三字,正楷竖书,鲜明隽逸,每字长宽各50厘米,落款是“备兵使者晋人延论书”;铜鼓因铜鼓石而得名,但是“铜鼓石”作者备兵使者晋人延论是谁却充满了争议。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一是认为"晋"指福建,"延论"是“五代十国时期”开闽王王审知的儿子王延论。二是认为"晋"指福建晋安,备兵使者延论,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时替朝廷买马的小官延论。三是认为“晋”指山西,是明代万历朝进士延论任江西兵备佥事时到宁州所辖铜鼓营巡察时所书。



根据“铜鼓石”三字是柳体大字,有明显的明代台阁体风格,"备兵使者"只有明清时才有的官职,是兵备副使和兵备佥事的自称。由此笔者更倾向于第三种说法。铜鼓石,是山西平定州人明代进士延论,在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任江西佥事时所书。当年,正好是抗倭名将、铜鼓营的开创者邓子龙在朝鲜殉国之时。“铜鼓石”三字,既为铜鼓正名,也有致敬铜鼓营创立者邓子龙之意。   

      铜鼓石千百年来,屹立在修河源头定江河畔,见证着铜鼓的兴衰荣辱。如今,勤劳智慧的铜鼓人民,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让这片红色的土地绽放出独有的光彩!
编导:卢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铜鼓故事(一):铜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