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 发表于 2014-3-18 09:04:33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桃花源

熟知文学的人都知道,散文《桃花源记》是东晋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它代表着一类名士、文人出于历史教训,或者多有清谈误国的悔恨之论,形成了比较现实的人生态度,虽入仕又追求空灵淡泊、超然世外的情怀,寄情山水之间。然而,历经1700多年,时过境迁的今天,如果眼前规划一个桃花源居住区,你会去居住吗?
《桃花源记》一文记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向读者传递的信息是:一、自然环境优美。土地空旷,建筑井然有序;二、低水平的生产。人们栽种粮食、桑竹为主要作物,生活处在农耕生产水平;三、道路交通落后。田畴步道相交—只有人行道,如果谁家买了辆小车,只能放在家里摆设,供大家瞻仰,“千里江陵一日还”,只是个传说;四、司晨靠鸡、保安靠狗。桃花源里没有现代电子设备,唯一只有“鸡犬相闻”,饲养着的动物有鸡、狗,除了作为人们的肉食外,平时还要兼任打呜、看家的职责;五、社会问题严重。居民中的“黄发垂髫”,有两个解释:从营养学角度上看,是严重营养不足的表现。社会学上看,留守一族——老人、儿童众多,有孛老有所养,幼有所学传统道德观念;六、孤陋寡闻。在今天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是人们无法容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七、小国寡民政策。当武陵人就要离开桃花源时,此中人用乡规民约要求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现在的家庭有成员外出务工,能守这条乡规民约吗? 
看完上述文字,亲爱的读者,你愿意入住桃花源吗?你愿铜鼓是桃花源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