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香辣即食小龙虾球昌铜拼车 13617009182铜鼓同城妈宝交流群263498916铜鼓和谐拼车群227891507

向阳花木易为春

[复制链接]
查看1056 | 回复0 | 2014-6-29 0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向阳花木易为春
  发布日期: 2014年06月28日

  今年一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排名第八,为近十年来最好排名。
  与此相得益彰的是,赣州、吉安、抚州等地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两年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逆势而上,成为支撑江西经济社会稳增长的“强引擎”。
  700多个日夜,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书写了新的辉煌。
  把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心支持下,出现喜人的发展势头
  走进赣州、吉安、抚州、上饶、新余,众口称赞齐颂党恩,城镇乡村人心思进,发展变化让人惊讶——这条在春风雨露中不断延伸的振兴发展路,沿途盛开着幸福的花朵,覆盖着温暖的颜色。
  生活的巨变,让朴素的农民也萌发诗情。宁都县竹笮乡九塘村,“豆腐匠”李满生自创诗歌——“《若干意见》真是好,四十五条全是宝,建新房有补助,自来水进农户,乡旮旯全改路……”字字句句颂党恩、蕴深情。原先一家人挤住在一间破土坯房的李满生,如今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32.87万户农村家庭一起,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对生活有了更多更美好的期待。
  政策的倾斜,也使投资者关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热情升温。据统计,赣州市执行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以来,新增企业6800多家,较政策执行前增加了67%,政策的“洼地”效应初步显现。
  一系列国家政策的出台和扶持措施的相继落实,助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两年来,国家各部委积极跟进,大力推动《若干意见》实施,39个国家部委先后出台45个配套性政策文件;52个对口支援单位完成实地调研,27个对口支援单位制定对口支援方案,并启动了一批援建项目……2014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我省纳入原中央苏区的县(市、区)达到54个。
  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省委书记强卫、省长鹿心社多次深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赣州、吉安、抚州、新余、上饶等地调研、指导工作。
  2013年,省委办公厅下发《深入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实施方案》,“796”计划顺利实施——加快推进扶贫攻坚、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壮大、城镇发展提质、公共服务提升、对口帮扶等7个重大工程;加快赣州市综合保税区、赣州“三南”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示范地、吉泰走廊等9个区域发展平台建设;开展现代农业、承接产业转移、旅游扶贫、统筹城乡发展、金融综合改革创新、生态文明等6个领域的试点示范。
  汲取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的政策“营养”,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党员群众既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又大刀阔斧改革创新,抢抓机遇、不等不靠,不断提升自身的“造血”功能,经济发展出现喜人的赶超势头。
  把地缘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扩大开放创造了条件,红土地焕发新的生机
  改革开放初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即便靠水路、山路与闽粤商贸往来,也能取得快速发展。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已成为制约这片热土加速发展的“瓶颈”。
  《若干意见》出台两年来,随着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交通、能源、水利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其发展支撑能力、对外开放水平大为提升。
  立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向莆铁路投入运营,赣韶铁路、赣龙铁路扩能等项目进展顺利,昌吉赣客专获国家批复立项,鹰梅铁路、赣井铁路前期工作正抓紧推进;抚吉、赣崇、大广高速公路龙杨段先后建成,寻全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赣州黄金机场扩建工程已投入建设,井冈山机场扩建基本完成可研编制,瑞金通勤机场前期工作启动。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赣州南500千伏等12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26个110千伏及以上输变电工程以及省天然气二期管网工程开工建设。
  以向莆铁路为例,这一线路贯通后,南昌到福州由原先10多个小时缩短为3个多小时,到厦门也只要6个小时。“向莆机遇”使得赣闽经济合作的热情迅速升温——我省投资海西合作开展港口建设,而广大闽商、台商也大举进军江西。在南城,向莆铁路还未通车时,当地干部就已经感受到这一项目的利好。据初步统计,自2008年以来,先后有27家闽台企业进驻南城。而成立仅一年的抚州海西商会会员企业和单位,目前总投资额已达20多亿元,安排就业人数近万人。
  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地缘优势随之不断凸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投资吸引力大为增强。两年来,在央企入赣投资合作洽谈会、光彩事业赣州行、赣台经贸合作交流大会等一系列重大招商活动中,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签约投资项目200多个,投资总额超过3000亿元。
  在赣州,百亿元投资项目的空白终于被填补。2013年,赣州投资增速居全省第一,超出全省平均增速8.5个百分点,吉安、抚州等地投资增速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一批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为原中央苏区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坚实基础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之路,是一条引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幸福路。
  两年的振兴发展路,是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的奋斗之路。一批初步形成比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崭露头角,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2013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围绕提升产业层次和水平、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实施重点项目1326个,投资10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66个,开工建设了赣州综合物流园区、万安金泰源高精密度电子电路板产业园等6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实现了百亿元产业项目零的突破。
  2013年,赣州市稀土、钨及应用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23.8%,预计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千亿元;吉安市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10亿元,增长15%,占全省的43%;抚州重点打造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变电设备、香料等5个百亿产业和15个特色产业集群,建成了8个省级产业基地和5个特色产业基地。
  2013年,吉安、抚州、赣州三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处全省第一、第二、第四,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批重大经济平台先后获批,龙南、瑞金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产业集聚的新平台和经济发展的新支点。
  两年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如同向阳花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迈出了振兴发展的新步伐。
  两年来,这片土地上的2000多万干部群众,在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激励下,凝聚智慧、流淌汗水,孕育着幸福生活的花朵。


来源:江西日报 何宝庆 杜雨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