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采茶戏、道情、花灯等12项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双林夏布、湖泽木砻、凤阳唢呐、洋江龙舟成功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分宜县政府民众紧密携手,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传承、保护力度,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得到保护、焕发活力。
分宜县文化底蕴深厚,积淀了一大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发扬光大这些活化石,该县积极采取措施,搭建服务载体。为做到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底数清,该县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对涵盖传统舞蹈、传统音乐、传统技艺、民俗等17个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和分布、传承状况有了清晰了解;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形式、有内容、有阵地,该县在明确政府部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职责的同时,在县文化馆内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厅,规范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实物,并组织开展多次研讨会,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建立县、乡(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建立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同时积极开展如夏布技艺传承大赛、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逐步扩大社会影响面,形成全民了解、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浓厚氛围。
“‘非遗’传承保护,人人有责!”这在分宜一些有识之士眼里不是一句空话。受现代文化冲击和传统戏曲普遍不景气影响,1986年,分宜县采茶剧团撤销。这意味着挖掘保护分宜采茶戏迫在眉睫。当时,已是古稀之年的县采茶剧团艺术家袁上达意识到这点,在他谋划着要组建钤阳艺术团的时候,资金成了大难题。得知这一情况后,一些热爱分宜采茶戏的老艺人慷慨解囊,出钱出力,让分宜采茶戏老树开新花,成为了新时代艺术的新宠。每年,袁上达和他的剧团要跑遍分宜10多个乡镇演出50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