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下午,由光明日报社和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宜春“好人文化”理论研讨会在市行政大楼市委会议室召开。会上,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陈瑛、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戴木才、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洪向华、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李建华等专家学者发言,探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宜春“好人文化”的关系的深刻内涵等。现摘登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
弘扬“好人文化” 坚持崇德向善
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 陈瑛
什么叫“好人文化”?从宜春人民的实践来看,它就是发现好人、表彰支持好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好人更多、更好的文化。从理论上看,它是以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涉及真善美,包含文史哲,以及心理等思想在内的综合文化。“好人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位置,可以有着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国人民“好人文化”的核心成分。
从宜春人民所发扬的“好人文化”中,我们可以受到很多启示,主要有:
第一,“好人文化”的根本是尊重人,尊重文化。它表明人不但应当重视物,重视经济,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还一刻也离不开文化,需要思想文化的滋养,精神理念的引导,而靠文化建设的和谐文明的环境,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智慧和情趣。
第二,“好人文化”的立足点是相信人民群众,尊重社会发展规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点。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民群众,需要好人,好人促进他人幸福,有益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我们要坚信,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人民群众在本质上都是好的,好人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社会现实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好人”,其实是人民群众的集中体现、杰出代表。我们应当要坚持选树好人、宣传先进典型的长效机制,增强好人传承的持久力。
第三,“好人文化”所包含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精神理念的引导,还应当包括着制度层面的建设,健全的机制保障,宜春就是这样踏踏实实地做的。为了表彰和支持好人,宜春市先后建立和完善了见义勇为表彰评选、公民道德荣誉档案、英模及英模家属帮扶等各项工作机制,在全社会树立了敬仰见义勇为、感恩见义勇为、崇尚见义勇为的良好导向。创新褒奖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这种虚实兼备,以实充虚,让好人得到好报的做法,使“好人文化”收到了最好的成果。
宜春市的“好人文化”,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对于以往好人文化进行的自觉地集中和提升,他们不但这样想,而且实际上也这样做,收到了显著的成效。我们盼望宜春的经验迅速普及,好人文化在中国到处开花结果,让全社会兴起崇德向善之风,使我们的社会更健康,人民更幸福。
现代人的好人标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 李建华
我认为“好人精神”就是“宜春精神”,这是最“接地气”的文化建设。到底什么是好人?我举个例子,我们那边有个县城,有个老中医,几十年为当地村民治病,不收分文。近年一次诊断,导致一名女孩死亡。当地公安来找老人,却遭到了全村百姓的抗议。大家都说,一个这么好的人,为什么要抓他?
这就引出一个概念:在现代社会到底什么是好人的标准?我认为,不是一味奉献付出、为他人谋利益就是好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守法的人,不能违法去做一个好人。宜春其实早就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宜春的好人标准,就是现代人的好人标准,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八个字——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 戴木才
近年来,宜春市大力打造“好人之城”,弘扬“好人文化”,使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成为宜春人的时代追求,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走向群众、深入群众,在群众中扎根,转化为干部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宜春“好人现象”呈现鲜明特点:层次多、覆盖广、影响大、群像出。
宜春的探索和经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转化为干部群众的日常价值追求和生活价值观,提供了有益借鉴。深入推进核心价值观培育是宜春“好人文化”形成的深刻背景;大张旗鼓用好人文化熏陶是宜春“好人”成群形成的直接推手;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宜春“好人文化”形成的现实土壤;与深厚的人文底蕴相融合是宜春“好人文化”形成的文化根基。
宜春弘扬“好人文化”,对于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是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文化”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它鲜活地诠释了当代我国社会的主流价值,极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传播时代的正能量。宜春紧紧围绕弘扬“好人文化”,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好人建设机制来宣传好人、帮扶好人,引领全社会都来争做好人,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联系实际。宜春市开展的一系列“好人文化”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实践养成等活动,都坚持联系实际,立足于宜春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积淀,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与人民群众的思想共鸣,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契合,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容易入脑入心,外化于行。
三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好人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根本途径是以文化人。宜春以“好人文化”为抓手,通过宣扬道德、唱响道德、践行道德,达到人人修行道德;通过用身边的典型教育人,用崇高的精神鼓舞人,用榜样的力量带动人,触及人们的灵魂,感动人们的心灵,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扎根发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呈现好人辈出的景象。
弘扬“好人文化” 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 洪向华
宜春可以说是“好人宜春”,宜春是“好人文化”的践行城市,研究“好人文化”就要研究宜春,研究宜春就是研究“好人文化”。
我以为,要从四个维度认识“好人文化”。
一、好人得有好心:好心的首要表现是有爱心、有好心还要有热心、有好心更要有责任心。
二、好心去做好事:“好人文化”的形成不能只崇尚空谈,要积极引导民众把好心付诸行动,把每个人的道德坚守和努力践行,像涓涓细流般汇成社会良好的氛围,“好人文化”才能形成。用好心做好事,关键要理性做好事,更不能好心做坏事。用好心做好事,也不能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
三、好事要有好报:英雄流血没有流泪,好人做好事必有好报,长此以往,才会激励更多的人做好事,做好事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好人文化”才能蔚然成风。
四、好报要有好扬:宣扬好事,就会让人们感受到正义的力量,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宣扬好事之后的好报,不但会宽慰做好事者,而且也会在全社会起到正向的激励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好人文化”博物馆、纪念馆等方式把好人好报的案例变成供人学习、观摩的精神文化产品,持续不断地育人、化人。
要以“好人文化”为引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好人文化”的创建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好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实践。“好人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要培育“好人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人文化”的“宜春模式”包括三个机制:先进典型发掘培育机制、公民道德荣誉档案管理机制、英模褒奖帮扶机制。
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弘扬“好人文化”。宜春“好人之城之誉”要想继续保持,还需找准结合点,不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实践中把“好人文化”弘扬下去。一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能摇摆。二要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部署“好人文化”的创建活动。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就是“好人文化”所倡导的,所以要把“好人文化”融进政策和改革措施中,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三是引导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弘扬“好人文化”的先锋模范。应该深入挖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好人文化”的典型,以上率下,用他们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感召群众,引领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记者 刘姣 图片:刘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