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香辣即食小龙虾球昌铜拼车 13617009182铜鼓同城妈宝交流群263498916铜鼓和谐拼车群227891507

14年如一日义务照顾瘫痪失明邻居

[复制链接]
查看1107 | 回复0 | 2014-9-30 08: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年如一日义务照顾瘫痪失明邻居 棋坪镇樊长根民夫妇义薄云天
时间:[2014-09-29 15:38]  来源:[未知]  责任编辑:[刘凯]  浏览:[ ]次
分享到: [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url=]0[/url]

【摘要】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毛湾组的樊长根、朱珍花夫妇,14年如一日,把一位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邻家老奶奶当亲人,给她喂饭,抹身子,助她解大小便没有一分钱报酬、影响自己赚钱不说,反而一年要倒贴几千元。 8月24日下午,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
铜鼓县棋坪镇大梅村毛湾组的樊长根、朱珍花夫妇,14年如一日,把一位瘫痪在床、双目失明的邻家老奶奶当亲人,给她喂饭,抹身子,助她解大小便……没有一分钱报酬、影响自己赚钱不说,反而一年要倒贴几千元。
8月24日下午,我们从县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一直往西,来到了距离县城65公里的大梅村。
老奶奶房间没异味
25日一大早,我们走进老奶奶的房间。房间很小,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几样旧式家具,地面干干净净。
尽管老人吃喝拉撒都在房间里进行,但室内没有一点腥臊、霉味。
“樊长根、朱珍花夫妇对老人十分细心体贴,一日三餐给她喂饭,夏天每天给她擦一次身子,冬天每周一次;床单、被子三四个星期换一次,从来就没听到过有任何怨言。”邻居丁加桂说。
85岁的谢咏香老奶奶如今思维正常,口齿清晰,脸色红润,体重有90多斤。邻居们说,她比瘫痪之前还要重几斤。
前不久,村里的医生到附近给村民看病,朱珍花叫他过来给老奶奶检查了一下身体。“身体很正常。”医生说。
老奶奶对记者说:“长根、珍花比亲孙子、亲孙女还亲!有什么好吃的,总是先给我吃;照顾我特别耐得烦,有几次我将屎尿弄到衣服、被子和床单上,每次都说‘不要紧、不要紧’,从来不会责怪半句。”
年轻夫妻勇挑重担
2000年3月,谢咏香的老伴过世了。3个月后的一天,71岁的谢咏香突然中风。樊长根兄弟凑钱把她送到医院救治了半个月,命虽然保住了,但落下半身不遂。
樊长根兄弟把她拉回家后,父亲主持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讨论她的赡养问题。最终决定:老大夫妇负责赡养父亲,老四夫妇赡养母亲,老三樊长根夫妇负责赡养谢咏香老奶奶。老二过继给了别人,当时老五未婚,就没有让他们承担赡养义务。
消息很快就传到邻居们耳朵里,大家都十分惊讶:她两间土房子,值不了几块钱,没一分钱存款,就几亩山场,你们图什么?镇里、村里没一分钱补助不说,还要放下功夫天天服侍她,耽搁自己赚钱,何苦?
有人给樊长根夫妇支招:把老人送到敬老院去。
樊长根摇摇头,他知道老奶奶没有生活自理能力,敬老院不会收。
樊长根对妻子说:“我们把她养到老。”朱珍花点了点头。那一年,朱珍花才18岁,刚嫁过来不久。父母亲听到这个消息替她担忧,特意过来一趟,朱珍花笑着对父母说:“只是以后累一点、苦一点,没事。”
樊长根夫妇的一天
25日早上6:40,樊长根来到一墙之隔的谢咏香家里,他从外面拿来便桶,双手把她抱起来到便桶前,让奶奶解大小便。之后,樊长根盛来一盆温水,开始细心地给她洗脸。
早餐做好后,朱珍花端着早餐来到谢咏香的房间,早餐为米饭拌肉饼汤。她把老奶奶扶起,在她后面垫了一床被子,让她斜躺着。朱珍花在老奶奶的脖子上围上一条干净的毛巾,之后开始用调羹给老奶奶喂饭。每一口饭,老奶奶都要咀嚼分把钟才能咽下去。整个早餐,朱珍花喂了足足半个小时。朱珍花给老奶奶取下毛巾,擦擦嘴,端上温开水让老奶奶喝。
“奶奶,床上还有饼干和葡萄。”朱珍花说。怕老人肚子饿,樊长根夫妇每天都要给老人准备一些零食放在床上,老人伸手就能拿到。
早餐后,樊长根骑着摩托车出门做小工去了。朱珍花带上草帽,拿着镰铲,去菜地里锄草。临近中午,朱珍花才回来,洗了一把脸之后,去了老奶奶房间。她非常吃力的抱起老奶奶,让老奶奶大小便。中饭做好了后,樊长根到厨房端出一碗清蒸土鸡蛋,与米饭拌在一起,给老奶奶喂饭去了。
傍晚,朱珍花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到老奶奶房间,抱起她大小便。之后给两个孩子洗澡,做晚饭。晚饭熟了,朱珍花去给老奶奶喂饭。晚餐跟早餐一样,白米饭拌肉饼汤。
吃罢晚饭,朱珍花找来老奶奶的衣服,提着一桶温水,去给她抹身子。临睡前,樊长根夫妇要再一次来到她的房间,抱起她,让她解一次大小便。
村民樊德富说:“朱珍花尽管日子过得那么苦,那么累,但是她从不会的老公面前抱怨,不会在邻居面前抱怨,从来不会在邻居面前说老奶奶任何不好。”
14年间有很多苦楚
樊长根、朱珍花说夫妇有很多苦楚。
第一件麻烦事,就影响赚钱。
大梅村没有学校。三年前,大女儿樊莺要到20公里外的棋坪镇上念初中,小女儿也上小学一年级了,朱珍花就到镇上租了一间房子陪读。去年,儿子也上一年级了。为了更好的照顾老奶奶,周五傍晚樊长根就骑着摩托车把老婆、3个儿女接回来,周日傍晚再送到镇上去。
最近三年,朱珍花在镇上带孩子上学,樊长根的事情多了起来。“本想出去打工多赚点钱,但是家里有老人,不能去。即便是在附近做小工,一到中午12点、傍晚6点,也必须风风火火往家里跑。”樊长根说。
第二件麻烦事,是哪里都不能去。以前朱珍花还没去镇上陪读的时候,夫妻两人总有一个可以走动一下,现在则哪里都不能去了。朱珍花的娘家在修水上沙,与大梅村相距40多公里,骑摩托车就一小时的车程,照说也不远。但为了照顾老奶奶,自2000年之后的14年间,朱珍花只回过14次娘家——每年的正月初二樊长根骑摩托车带她回去向父母拜年,而且事先要请好一个人照顾老奶奶。
两家本来非亲非故
樊长根的爷爷樊胜聪,谢咏香的丈夫叫樊玉书。
“樊胜聪与樊玉书同一辈分,已经隔了十几代了。”村党支部书记樊孝清说。
谢咏香的两间土房子就在樊长根的后面,中间隔着一条水沟,门对着门,窗对着窗。从小时候起,樊长根兄弟就一直叫樊玉书、谢咏香夫妇爷爷、奶奶。
樊长根说:“老奶奶没有小孩,就特别喜欢小孩。我们小时候,父母天天要忙着到生产队出工,5个兄弟孩放在家里没人管,老奶奶就主动帮着照看。我们饿了,老奶奶就给我们弄吃的;我们困了,老奶奶就把我们抱起放到她的床上。我们家里粮食不够吃,老奶奶经常用小撮斗装着一些大米、红薯丝来接济我们。”
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樊长根、朱珍花的家在马路边的一个土坎上。三间两层的干打垒土房子,只有一间属于樊长根、朱珍花。他们的家里十分简陋:地面还是泥巴的,偌大的客厅里面有一张小方桌,几把椅子,几条长凳;客厅里面最值钱的就是一辆男式飞肯摩托车。卧室里的席梦思床、电视机还是结婚时买的。楼上三个孩子的房间里,两张木床上面铺着陈旧的被褥,一张小书桌上放着一些杂物,另无他物。
家里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一台冰箱。老奶奶胃寒,不能吃蔬菜,一吃蔬菜就拉肚子。她一日三餐只能吃、鸡、肉、鱼、蛋之类的东西。毛湾离集镇20公里,买菜十分不方便,为了保证老奶奶每一顿能吃上荤菜,2010年夏天,樊长根一咬牙,花了将近2000块钱,买了一台冰箱。
大梅村是铜鼓县最最偏远的小村子,难赚钱。如今,一家人一年的收入非常有限:采伐自留山上的竹子、木头,每年万把块钱;到附近打一点零工,一年万把块钱。2006年开始,镇里给老奶奶落实了一个五保户指标,一年2400元。镇供电所照顾樊长根,让他做了村上的农电员,一年4800元。
为了多赚点钱,这两年暑假里朱珍花每年都去南昌打工,每次能赚三四千块钱。为了节省开支,樊长根夫妇种了一亩多蔬菜,养了七八只母鸡,蔬菜、鸡蛋从来就不用买。
因家境窘迫,前不久大女儿樊莺要去南昌上中专,4000块钱学费都是借来的;9岁的樊洋、8岁的樊泉连县城都没去过几回……
对于14年的艰辛、14年的付出,樊长根、朱珍花夫妇都直言不悔。说起以后的日子,樊长根说:“不管多艰辛,我们两夫妻会一如既往将老奶奶照顾好。”
(邱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