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香辣即食小龙虾球昌铜拼车 13617009182铜鼓同城妈宝交流群263498916铜鼓和谐拼车群227891507

铜鼓深山养蜂人刘品德

[复制链接]
查看849 | 回复0 | 2015-10-5 08: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铜鼓深山养蜂人刘品德
0.jpg
听说铜鼓县温泉镇新开村有一位“蜂龄”41年的养蜂人,9月22日,我们带着好奇,从县城出发,驱车17.5公里,来到了海拔800多米的新开村老村部。接着,我们沿着林间公路和人迹罕至的古驿道步行4公里,来到了养蜂人刘品德的家里。

  村里首个万元户

  刘品德的家在一个山坡上。房前屋后到处都是高大的树木,板栗树、罗木石楠、枫树,郁郁葱葱。四周连绵的大山重重叠叠、青翠欲滴,斑鸠、猫头鹰的叫声一唱一和。

  刘品德房子的阶沿上、吊楼上,以及禾坪里、菜地里、大树下,到处都是蜂箱。蜂箱放置在木桩上,离地大约20厘米,上面盖着杉树皮防水。一群群的蜜蜂飞来飞去,嗡嗡嗡的叫声不绝于耳。刘品德告诉我们,目前一共有200箱蜜蜂。

  刘品德今年61岁,头发全白了,精神很好。“1974年,我正好20岁。那一年,我花了40块钱从邻居家里买了3箱蜜蜂,1980年就发展到80箱,1985年发展到280箱。”刘品德说,“那时的蜂蜜只能卖1块钱1斤,卖一箱蜜蜂有20块钱,家里280箱蜜蜂,一年的收入在1万元左右,我因此成为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

  因为家境比较殷实,刘品德就有更多的钱投资儿女的教育。刘品德家里距离新开村小有4公里路,儿女上学不方便。于是,他先后把5个儿女送到县城上学。4个儿女高中毕业,小女儿还上了大学。

  “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在县城买房、买车,爸妈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刘品德的小女儿刘玲说。

  口口相传卖蜂蜜

  新开村山高路远,就医、就学十分不方便,到2000年前后,村里80%的村民都下山谋生去了。刘品德的2个儿子3个女儿也都下山了,但是刘品德夫妇不愿下山。“我没有其他技术、没有文化,下山之后去做什么?呆在山上养蜂,一年还能赚几万块钱。”刘品德说。

  刘品德跟笔者算了一笔账:200箱蜜蜂一年能繁殖增加100箱左右的蜜蜂,每箱可以卖200元,可赚两万元;每箱蜜蜂一年可以产蜂蜜11公斤左右,春糖卖50块钱/公斤,冬糖80元/公斤,一年总收入10多万元。

  这些蜂蜜怎么运出去呢?

  刘品德告诉笔者:“天气好的时候,我每次挑30公斤左右,每天挑2次,把蜂蜜挑到水泥公路上;有时也请人挑,一天挑3次,每次挑50公斤,每天给150块钱工资。有了几百公斤,我儿子会开车上山帮我把蜂蜜拉到县城去。”

  新开岭方圆4.8万亩山林,少有人烟,没有污染,刘品德的蜂蜜品质特别好。“我把蜂蜜放在儿子、女儿家里,都是客户口口相传买去的。”刘品德说。

  远近有名土专家

  刘品德养蜂41年,积累了丰富的养蜂经验。一说起养蜂心得,刘品德侃侃而谈。

  寒冬季节,他就会在蜂箱中放入稻草,或者棉布,以增加蜂箱内的温度,让蜜蜂安全过冬。

  常有幼虫发病不能成长腐烂在蜂巢中,这叫烂子病。刘品德的预防办法是:用中草药熬成水,拌上蜂蜜,用喷雾剂喷洒在蜂巢上,每年春秋季各喷一次。“这种预防方法十分管用,我养蜂41年,我的蜜蜂从未得过这种病。”刘品德说。

  现在个别蜂农为了多产蜂蜜,即使临近冬天也把蜂蜜割得光光的,到了冬天就给蜜蜂吃白糖,春季生产出来的蜂蜜就会析出一层白糖。刘品德说:“这种做法很不道德,我一年只在春秋两季割两次蜂蜜,在秋季割蜂蜜的时候,每箱最少要留下10斤让蜜蜂过冬。”

  胡蜂、油箩蜂喜欢偷吃蜜蜂幼仔、蜜蜂。刘品德自制了一个类似苍蝇拍的竹篾拍子,没事的时候就在200个蜂箱前转悠,一旦发现胡蜂、油箩蜂就追着打。他还在每一个蜂箱前竖放着一个空酒瓶,里面放一点点蜂蜜,胡蜂、油箩蜂发现了蜂蜜,就会钻进酒瓶中去。胡蜂、油箩蜂它们脚上、翅膀上一旦沾上了蜂蜜,就再也出不来了。

  刘品德的养蜂技术遐迩闻名,不少人不顾山高路远慕名前往学习,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别人,还管吃管住,乐此不疲。

  两位老人常年居住在高山之上,让儿女十分牵挂。“我们兄弟姐妹最担心的,就是怕两位老人生病。我们每天都要给他们打一个电话问个安;到了周末,我们兄妹一起上山去看看他们,给他们带上一些生活用品。”小女儿刘玲说。

  61岁了,刘品德还准备在山上呆几年呢?“等我做不动了,我们就下山去。”刘品德笑呵呵地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