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那还是一个谈“麻”色变的年代。当时的防治手段缺乏,医疗条件简陋,为了杜绝麻疯病的扩散蔓延,全国各地陆续建立了麻风康复村,收治麻疯病人,用地理隔离的办法,避免更多人被传染。 于都县黄麟乡安背康复村,坐落在大山深处,是当地最后一个麻风村。1957年建村时,“村”民多达300余人。如今,只有30余名风烛残年、垂垂老矣的麻风病康复者。 中国麻风防治协会拨款建造的大楼,用于改善麻疯病康复者的居住条件。 两名老人正在锯木头。 安背康复村的“村”民们。 欧阳九发老人坚持自己种菜。 康复村里的农村淘宝服务站。 肖卿福医生正在为一名病患做检查。 陪伴是最好的治疗。 “村”民到镇上赶集,渐渐融入普通人的生活。 11月4日,我随于都县皮肤病防治所工作人员来到安背康复村。目前村里的30余名已经康复的麻风病患者,多数年龄在70岁以上。年龄最大的钟国华85岁,他自1957年麻风村建成开始就一直生活在这里,至今已经在此生活了58年。卢元炁1967年住进康复村后,再也没有离开过。今年已经80岁的他告诉记者:“不想出去,在这挺好。”乐观开朗的卢元炁在村里养了许多鸡,还与“村”民一起打理果园。在这个相对独立的世界里,“村”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康复村渐变为一个养老村。 今年43岁的“村长”钟林发生,是村中为数不多四肢健全的康复者。他与几个腿脚利索的“村”民,会定期走出村子,到黄麟乡赶集,为大家购置生活物品。他还带领大伙在村里搞起了农村淘宝,做起了电商,卖些土鸡、水果。平时他还会协助县皮防所医生肖卿福照顾村民。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康复村里水泥路的修通,走进康复村的人渐渐多了。附近的村民经常会帮他们从集市上捎一些生活物品,爱心志愿者也常常来村里为老人们做一些公益活动,康复村感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温暖和爱。 肖卿福医生说,于都县多年来没有再发现新的麻风病人了,这个麻风村曾经的作用,也许会被人渐渐遗忘,麻风康复村的名字,也将渐渐消逝。不久后的将来,这里也许和于都县许许多多村庄一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