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香辣即食小龙虾球昌铜拼车 13617009182铜鼓同城妈宝交流群263498916铜鼓和谐拼车群227891507

乡村皮影戏

[复制链接]
查看1054 | 回复0 | 2016-3-20 09: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乡村皮影戏

2月19日,在萍乡市湘东区的广寒寨官溪村,刚吃过晚饭的周连明老人就搬了凳子坐在村里的篮球架下,等候一场久违的皮影戏。

  7时,天完全黑了,7名皮影艺人终于完成了戏台搭建,进入白幕的后台。随后,一阵紧锣密鼓声响彻村庄,村民们从四面涌向戏台,好戏就要开始了。

  今天来演出皮影戏的班子叫永发皮影团,来自湘东东桥镇与邻省湖南交界的界头村。

丁永发在演出中迅速更换皮影。

丁永发表演得很投入。


师傅王北华唱腔动情,如泣如诉。

戏终了,丁永发一次次向热情的村民谢幕。

按照皮影艺人的传统,演出结束后,要将皮影的头和身子分开,存放在不同的箱子里。

道具架上的皮影。

丁永发教子学艺,让皮影戏代代相传。

修补破损皮影。

猴年唱猴戏。

  “永发皮影团可不一般,在全国都享有盛名呢!”村支书欧阳丙炎向村民介绍,“在去年全国皮影展演中,这个皮影戏班子以一出《杨宗保破阵》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银奖。”

  “坐立宝帐发号令,众将个个听令行……”这天演出的曲目正是《杨宗保破阵》。白幕后,皮影团团长丁永发手执皮影,一边操纵剧中人物,一边亮开嗓门唱述剧中故事。身后配乐的是他的师傅王北华、师叔胡相凡、师弟易建文、师侄周佳,以及儿子丁喆和丁武,他们拉京胡、敲锣、打鼓……一个个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生动的皮影造型、乡土味十足的唱词、活灵活现的表演,配上节奏明快的鼓乐,村民们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

  丁永发说,丁家学皮影戏已有四代,最早从父亲丁云秋开始。丁云秋11岁时拜了邻省攸县的老艺人欧阳相澄学艺,跟随皮影戏班子到浏阳等地四处演出。技艺成熟后,丁云秋自立门户。

  受父辈耳濡目染,丁永发也非常喜欢唱戏,七八岁就常跟着父亲走村串户去演出,做些打杂的事。2005年丁永发拜了父亲的师弟、攸县人王北华为师,潜心学习皮影技艺,并开始顶替父亲,正式成为戏班子的领头人。到如今,丁家学皮影戏已有7人,包括儿子丁喆、丁武,儿媳李燕,还有大的不过8岁、小的5岁的3个孙儿。

  从湖南攸县师承下来的永发皮影戏,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文革”时期,祖传的皮影戏纸质文字脚本和乐谱,全部被当成“四旧”烧毁。如今存留的《封神榜》《西游记》等400多部戏本,全靠师公和师父凭着非凡的记忆,口传心授流传下来。在传承传统皮影戏曲目的同时,丁永发和师父还结合农村实际,赋予古戏新唱,自编《老阿姨(龚全珍)故事》《科技种田》等剧目,到百姓中传唱,用古老的文化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油助力。

  古老的皮影戏,深得山乡村民的喜欢。春节,是丁永发师徒最忙碌的时候。从正月初二开始,永发皮影团便受邀出门演出了,师徒几人已有10天没回过家。演出地也不仅局限在湘东各村庄,他们还受到邻近湖南攸县、醴陵等地村庄的邀请,演出了30余场。

  去年以来,湘东文化馆将永发皮影戏纳入了送文化下乡的重点项目,并以资金补贴形式弥补皮影戏班子发展经费不足。丁永发说:“群众喜欢,政府重视,我们一定要把皮影戏传承发展下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