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香辣即食小龙虾球昌铜拼车 13617009182铜鼓同城妈宝交流群263498916铜鼓和谐拼车群227891507

造福百姓 利在千秋——为赣州城服务千年的福寿沟

[复制链接]
查看1451 | 回复0 | 2016-8-24 16:2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造福百姓 利在千秋——为赣州城服务千年的福寿沟

00300285411_fd132a21.jpg

  赣州涌金门外一处福寿沟出水口,正将水排入贡江

00300285420_0d952a27.jpg

  福寿沟(刘念海摄)

  中国江西网讯 记者曾灵杨泽雷报道:2016年,全国多地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城市中“看海行船”的画面也屡屡上演。这个时候,江西赣州又一次被提起。这座城市拥有历时近千年的排水系统福寿沟,被冠以“千年不涝之城”称号。经过不断的修缮、改造,福寿沟至今仍造福着赣州城区10万百姓。

  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考察赣州福寿沟地下排水系统时赞道,福寿沟防洪排涝,造福百姓、延寿千秋,这说明中国城市地下设施营造经验值得赞叹。今天我们建设地下综合管廊,也要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城市良心工程。

00300285424_f9594608.jpg

  今人为纪念北宋虔州(今赣州)知州刘彝为其打造的雕像(刘念海摄)

  传承千年的排水“神器”

  宋代,赣州城最繁华的时光,传承千年的排水“神器”福寿沟便在此时形成。

  在此之前,赣州曾在五代时期得到扩建,城市面积扩大,又是一座东、西、北三面环水的城市,防洪需求因此成为威胁它的最大敌人。宋朝熙宁年间,善于治水的虔州知州刘彝在任,用了近10年时间建造了排水系统福寿沟。

  福寿沟是福沟与寿沟的合称,两沟因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其实,福寿沟并非刘彝一蹴而成,而是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用心营建的一项杰出创造。

  福寿沟位于赣州市老城区内,福沟主要排城市东南部之水,集水面积约1.7平方公里,主沟长约8.6公里;寿沟主要排城市西北部之水,集水面积约1平方公里,主沟长约6公里。

  福寿沟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通过设置在城墙上的12个水窗,防止洪水季节江水倒灌,造成城内内涝灾害;并将原来简易的下水道改成砖石砌垒,平均宽1米、高近2米的矩形断面,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将城市的积水收集排放到章、贡两江,这样可供一名成年男子弯腰行走的下水道,方便了维护和修缮。福寿沟与城内的数十口池塘连接起来,大大增加了暴雨时城市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

  就这样,福寿沟成了赣州城遇洪水时的排水“神器”,延续千年。

00300285425_3f044d5e.jpg

  图为清朝光绪年间福寿沟图(资料图)

  至今仍跳动的“城市良心”

  “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福寿沟这颗“良心”,一刻不停地跳动了千年。

  据赣州土生土长的谢宗瑶老人编著的《赣州城厢古街道》一书“赣州旧城区的池塘”一节中回忆:“计找出29处共84口水塘。遇暴雨时,可调节雨水流量,减轻下水道溢流;若章、贡两江洪水逼城,城内雨洪无法外排时又可调蓄暂避涝灾。”

  在赣州市均井巷居住了43年的居民宋华龙回忆,无论下了多大的雨,家门前的沟渠都能迅速将雨水排入福寿沟,从未有一次发生内涝。

  “赣州古城千年不涝,得益于宋代排水系统”这一说法或许有些偏颇,因为现代城市开发仍导致福寿沟受损严重,排水渠道部分损毁,连通福寿沟的水塘更是所剩无几,据统计,福寿沟的排水量现在不及赣州市总排水量的十分之一,难以系统地发挥储水、排水的作用。

  随着城区不断扩大,赣州的城市建造者将现代排水防涝系统与千年福寿沟连为一体,共同构建了城区四通八达的“地下血脉”。在赣州新城区,中央生态公园成为新的“水塘”,在雨季发挥着为新城区调蓄雨水的作用。如今它仍在为这座城市服务,造福着赣州城区10万居民,令人赞叹不已。

  福寿沟因势利导、遵循自然的设计理念,给当代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启示,以及福寿沟建造者“利在千秋”的工匠精神,比它如今贡献的排水能力要更为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